猪蓝耳病毒GP5蛋白(PRRSV-GP5)的结构、功能与应用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1. 蛋白结构解析
-
空间结构:GP5 是猪蓝耳病毒(PRRSV)的主要囊膜糖蛋白,属于 I 型跨膜蛋白,由以下功能域组成:
- 信号肽(Signal Peptide):N 端 16-20 个氨基酸,引导蛋白进入内质网进行翻译后修饰。
- 胞外结构域(EctodomAIn):约 180 个氨基酸,包含 5-6 个保守半胱氨酸(Cys),通过二硫键形成 β- 折叠结构,是中和抗体的主要识别位点。
- 跨膜区(Transmembrane Domain):约 20 个疏水性氨基酸,锚定病毒囊膜。
- 胞质尾(Cytoplasmic Tail):C 端 10-15 个氨基酸,参与病毒组装和释放。
-
抗原表位分布:
- 线性表位:如第 40-60 位氨基酸(GP5 N 端高变区),不同毒株(如美洲型、欧洲型)差异显著。
- 构象表位:依赖二硫键维持的空间结构(如 Cys18 与 Cys59、Cys81 与 Cys131 形成的二硫键),是中和抗体的关键作用位点。
- 天然 GP5 蛋白的氨基酸长度约为 220-230 个残基,理论分子量约 25-26 kDa。由于 N - 糖基化修饰(通常有 2-3 个糖基化位点,如 Asn44、Asn137),SDS-PAGE 电泳中迁移分子量约为 30-35 kDa。不同毒株的糖基化位点可能存在差异(如 NADC30-like 毒株的 Asn19 缺失糖基化),导致分子量波动。
-
病毒入侵关键因子:
-
免疫逃逸机制:
- 高变区氨基酸频繁突变(如美洲型毒株 GP5 的氨基酸年变异率约 1.5%),导致中和抗体识别效率下降,是 PRRSV 易出现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 糖基化位点的变异可形成 “糖屏蔽”(Glycan Shield),掩盖抗原表位,降低抗体中和效率。
PRRSV-GP5 蛋白的制备需兼顾糖基化修饰和构象表位,常用表达系统及特点如下:
(一) 杆状病毒 -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BEVS)1. 技术优势
- 天然构象与修饰:可正确折叠并形成二硫键,具备 N - 糖基化(高甘露糖型),适合制备中和抗体筛选的抗原或亚单位疫苗。
- VLPs 组装能力:与 M 蛋白共表达时可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LPs),免疫原性接近天然病毒,如美国 FDA 批准的 Ingelvac PRRS MLV 疫苗即基于 VLPs 技术。
- 构建重组杆状病毒时,需优化 GP5 信号肽(如替换为蜂毒素信号肽)以提高分泌效率;通过 Ni-NTA 亲和层析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 VLPs,电镜观察确认直径约 55-60 nm 的颗粒结构。
1. HEK293T 细胞瞬转表达
- 优势:具备人源化糖基化修饰,抗原表位更接近天然状态,适合制备高特异性诊断抗原(如 ELISA 包被蛋白)。
- 流程:利用 pCMV 载体表达 GP5,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高表达克隆,培养基中分泌的 GP5 可通过 Protein A/G 亲和层析纯化(若融合 IgG Fc 标签)。
- 特点:可分泌表达 GP5,具备 O - 糖基化和简单 N - 糖基化,但糖链为甘露糖型,可能引发免疫原性差异。
- 应用:适合低成本制备非构象依赖的诊断抗原(如检测非中和抗体的 ELISA),产量约 5-20 mg/L。
- 局限性:GP5 在大肠杆菌中多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缺乏糖基化和正确折叠,仅能暴露部分线性表位,中和抗体结合效率低。
- 改进策略:通过与分子伴侣(如 GroEL)共表达提高可溶性,或截短跨膜区仅表达胞外结构域(如 GP5ΔTM),用于检测非中和抗体(如 ELISA 检测核衣壳蛋白抗体时的对照抗原)。
1. 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 亚单位疫苗:昆虫细胞表达的 GP5 VLPs 疫苗已在猪群中验证有效性,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但对高变异毒株(如 NADC34-like)的保护力有限,需结合多毒株嵌合抗原设计。
- 活载体疫苗:将 GP5 基因插入痘病毒或腺病毒载体中,可激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存在载体免疫干扰问题。
- ELISA 检测: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 GP5(含构象表位)用于检测中和抗体,大肠杆菌表达的 GP5ΔTM 用于检测非中和抗体(如 IgM/IgG)。
- 中和试验(NT):基于细胞病变(CPE)的中和试验需使用天然 GP5 包被,或直接用活病毒进行中和效价测定,但操作风险高(需 BSL-2 实验室)。
- 抗原变异性:PRRSV 分为美洲型(如 VR2332)和欧洲型(如 LV),GP5 氨基酸同源性仅 50%-60%,跨型诊断和免疫需设计保守抗原(如 GP5 的 C 端保守区)。
- 糖基化影响:不同表达系统的糖基化差异可导致抗体识别效率波动,例如昆虫细胞的高甘露糖修饰可能增强抗原呈递,但也可能引发非特异性结合。
- 结构鉴定
- Western Blot:使用 PRRSV 阳性血清检测 GP5 的特异性条带(30-35 kDa),并通过糖基化抑制剂(如衣霉素)验证糖链修饰。
- 圆二色谱(CD):分析 GP5 的二级结构占比(α- 螺旋约 15%,β- 折叠约 40%),评估折叠正确性。
- 功能验证
- 中和抗体结合实验:通过 ELISA 或流式细胞术检测 GP5 与中和抗体(如 MAb 3D11)的结合活性,需设置美洲型 / 欧洲型毒株 GP5 的交叉反应对照。
- 病毒结合模拟实验: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检测 GP5 与宿主受体(如 CD163 胞外域)的亲和力,KD 值应低于 10-7 M。
- 表位工程:通过定点突变优化 GP5 的中和表位(如增强 Cys18-Cys59 二硫键稳定性),提高疫苗抗原的广谱性。
- 纳米颗粒疫苗:将 GP5 与纳米载体(如脂质体、病毒样纳米颗粒)偶联,增强抗原递呈效率,已在小鼠模型中验证可提高中和抗体滴度 2-3 倍。
如需针对特定 PRRSV 毒株(如 HP-PRRSV、NADC30-like)的 GP5 制备方案,可进一步提供毒株基因型信息以优化策略。
本站“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图片文字来自互联网
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微信: nanhu9181 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