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cience》文献:多模态成像引导肿瘤光热化疗新突破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该研究由马恒(第四军医大学)和赵庆亮(厦门大学)担任通讯作者,黄豆豆、王广兴等为共同第一作者,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
重要发现
01光声成像:肿瘤生理状态的“侦察兵”
实验设计 :通过静脉注射5-Fu-Si纳米片(一种载药光热材料),利用光声/超声多模式成像系统监测肿瘤区域的血氧饱和度(SaO2)和血红蛋白含量(HbT)。
关键结论:
药物富集验证:注射后5小时,肿瘤部位PA信号强度达峰值,为初始值的3.6倍,表明纳米片在肿瘤区域高效富集。
血流动力学评估:治疗前肿瘤中心SaO2显著低于边缘,提示缺氧微环境;热化疗后SaO2回升,反映血管再通和氧供改善。
宏观治疗引导:PA成像可实时反馈肿瘤血管化程度,指导激光热疗的能量调节,避免过度治疗导致的组织损伤。
0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微血管网络的“显微镜”
实验设计:对荷瘤小鼠进行长期OCTA扫描,量化治疗前后微血管密度(MVD)和形态变化。
关键结论:
血管结构动态追踪:肿瘤生长早期,中心血管塌陷、边缘新生血管形成;热化疗后,肿瘤整体血管网络密度降低40%,且边缘血管呈现异常扩张。
治疗效果对比:单纯化疗组仅轻微抑制血管生成,而热化疗组(5-Fu-Si NSs+激光)可显著破坏血管完整性,导致肿瘤缺血性坏死。
精准评估工具:OCTA的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药物分布与血管损伤的空间关系,为评估纳米药物疗效提供直接证据。
实验设计 :利用激光散斑技术监测肿瘤中心及边缘区域的相对血流量(RBF)变化。
关键结论 :
血流速度量化:肿瘤生长早期,中心RBF较正常组织降低30%;热化疗后,周边RBF恢复至正常水平的80%,而中心RBF仍处于低灌注状态。
治疗响应差异:单纯化疗组RBF仅短暂升高,而热化疗组可长期抑制肿瘤血流,有效阻断营养供给。
功能-结构联合分析:LS与OCTA结合发现,血管密度降低与血流速度下降呈正相关(R²=0.82),揭示了治疗后肿瘤微环境的双重破坏机制。
创新与亮点
01多模态成像的协同突破
传统单一成像技术面临“分辨率-穿透深度”的矛盾:PA成像穿透深度达毫米级但分辨率较低,OCTA和LS虽能实现微米级分辨率,但成像范围有限。本研究通过三重技术互补,构建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监测链:
PA成像提供肿瘤整体生理参数(如SaO2、HbT),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OCTA和LS分别从结构(血管密度)和功能(血流速度)维度验证治疗效果,形成“宏观引导-微观验证”的闭环。
02纳米治疗的精准评估研究设计的5-Fu-Si纳米片兼具光热效应和化疗功能。通过PA成像可实时追踪纳米片在肿瘤内的富集动态,而OCTA和LS则量化其对血管和血流的双重破坏作用。这种 成像-治疗一体化策略 不仅提高了治疗效率,还为评估纳米药物的体内行为提供了标准化方法。
03长期动态监测的可行性
在U87-MG荷瘤小鼠模型中,研究团队实现了从肿瘤生长到治疗后30天的全程监测,揭示了肿瘤血管生成与治疗响应的时序关系。这一技术突破为研究肿瘤复发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范式。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通过光学成像技术的跨学科创新,将肿瘤治疗的监测精度从“器官层面”推进至“单细胞血管网络”层面。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热化疗对肿瘤微环境的双重破坏机制(血管结构毁损+血流功能抑制),更在于建立了一套可复制、可标准化的多模态评估体系——该技术基于现有光学设备(如临床可用的OCTA系统),无需额外硬件投入即可升级为“成像-治疗一体化平台”,具备快速临床转化潜力。未来,随着光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更高分辨率的OCTA、更深穿透的PA成像),多模态成像有望从实验走向临床,成为肿瘤诊疗的“标配”工具。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多源数据的深度挖掘,或将解锁肿瘤治疗的全新策略。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Huang D, Wang G, Mao J, Liu C, Fan Z, Zhang Y, Zhang B, Zhao Y, DAI C, He Y, Ma H, Liu G, Chen X, Zhao Q. Intravital Whole-Process Monitoring Thermo-Chemotherapy Via 2D Silicon Nanoplatform: A Macro Guidance and Long-Term MicroscoPIc Precise Imaging Strategy. Adv Sci (Weinh). 2021 Aug;8(16):e2101242.
DOI:10.1002/advs.202101242.
本站“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图片文字来自互联网
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微信: nanhu9181 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