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PEDV-S)单克隆抗体制备和特性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 S 蛋白结构:
- PEDV 的 S 蛋白是由约 1300 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糖蛋白,可分为 S1 亚基(N 端,负责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和 S2 亚基(C 端,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
- S1 亚基包含多个抗原表位(如 A、B、C、D 区),其中 S1 的 C 端(氨基酸 499-638)是中和抗体的主要结合区域(高变区),也是病毒变异的热点区域。
- 靶向 S 蛋白的核心价值:
- 病毒入侵关键靶点:S 蛋白是 PEDV 感染宿主细胞的 “钥匙”,其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如氨肽酶 N,APN)的结合是感染的第一步,靶向 S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直接阻断病毒入侵。
- 免疫保护核心抗原:PEDV 疫苗(如灭活苗、亚单位苗)多以 S 蛋白为主要抗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 S 蛋白的中和抗体,是疫苗效力评估的关键指标。
- 抗原设计策略:
- 制备流程优化:
- 免疫动物选择:除 Balb/c 小鼠外,仓鼠、兔等动物也可用于制备高亲和力抗体(兔源抗体常具有更高的中和活性)。
- 筛选方法升级:通过流式细胞术(FACS)筛选能与活病毒表面 S 蛋白结合的杂交瘤细胞,可获得更高效的中和抗体;或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直接筛选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1. 病毒中和与治疗研究
- 中和机制:高活性单克隆抗体可结合 S1 亚基的受体结合域(RBD),阻断 S 蛋白与 APN 受体的结合,或抑制 S 蛋白的构象变化,阻止病毒膜与细胞膜融合。
- 治疗潜力:将中和单克隆抗体(如腹腔注射或口服)用于新生仔猪,可在 PEDV 感染初期提供被动免疫保护,尤其适用于产房爆发疫情时的紧急干预。例如,研究显示某株抗 S1-C 端单克隆抗体可使仔猪存活率提高 60% 以上。
- ELISA 检测抗原:以抗 S 蛋白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可特异性检测粪便、肠组织中的 PEDV 抗原,避免与 TGEV、PDCoV 等病毒交叉反应。
- 中和试验(NT):通过测定单克隆抗体对 PEDV 感染 Vero 细胞的抑制作用,评估抗体的中和效价(如 IC₅₀值),是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金标准之一。
- 病毒变异监测:利用识别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组合,可分析流行毒株 S 蛋白的抗原变异情况,指导疫苗株的更新换代。
- 疫苗株筛选:通过单克隆抗体中和试验,筛选对流行毒株 S 蛋白具有高效结合能力的疫苗株(如 G2b 亚型毒株),提高疫苗保护率。
- 表位图谱绘制:利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抗原表位定位,可明确 S 蛋白上的中和表位、线性表位及构象表位分布,为亚单位疫苗设计提供靶点(如基于表位的多肽疫苗)。
- 中和活性:
- IC₅₀值:指抑制 50% 病毒感染所需的抗体浓度,优质中和抗体的 IC₅₀可低至 10 ng/mL 以下(如针对 S1-C 端的单克隆抗体)。
- 中和谱:能否覆盖不同基因亚型(G1a、G1b、G2a、G2b 等)的 PEDV 毒株,避免因 S 蛋白变异导致中和失效。
- 抗原结合特异性:
- 通过 Western blot、ELISA 等方法验证抗体与天然 S 蛋白的结合能力,避免因重组抗原构象差异导致假阳性。
- 与 TGEV、PDCoV 等冠状病毒的 S 蛋白无交叉反应,确保诊断准确性。
- 稳定性与适用性:
- 抗体在不同检测体系(如 ELISA、IF、中和试验)中的适用性,例如荧光标记抗体需适合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酶标抗体需适合 ELISA 或 IHC。
- 临床诊断案例:
- 治疗性抗体研发:
- 中国农业科学院某团队筛选出一株抗 S1 蛋白单克隆抗体(3D6),可特异性中和 G2b 亚型毒株,在仔猪攻毒试验中,提前 24 小时口服抗体可使腹泻发生率降低 70%,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
- 表位研究进展:
- 最新研究发现,PEDV S 蛋白的 550-560 位氨基酸(位于 S1 亚基)是广谱中和抗体的关键表位,针对该区域的单克隆抗体可同时中和 G1 和 G2 亚型毒株,为开发通用型疫苗提供了靶点。
- 病毒变异挑战:PEDV S 蛋白高变区的持续突变(如 G2b 亚型毒株的 S 蛋白插入突变)可能导致单克隆抗体中和失效,需持续筛选针对新变异株的抗体。
- 人源化与规模化生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鼠源单克隆抗体人源化,降低免疫原性,同时优化细胞培养工艺,实现抗体的大规模生产(如 CHO 细胞悬浮培养),降低成本。
- 联合应用策略:将多种具有不同中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联用(“鸡尾酒疗法”),扩大中和谱,提高对变异毒株的保护效力。
本站“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图片文字来自互联网
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微信: nanhu9181 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