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正文内容

CD103⁺/CD141⁺树突状细胞通过CCR7依赖性机制驱动免疫应答的机制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abiopp3个月前 (06-16)技术11

引言
近年来,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其中树突状细胞(DC)在肿瘤抗原递呈和T细胞激活中的关键作用备受关注。2016年发表于《Cancer Cell》的一项研究揭示了CD103⁺(小鼠)或CD141⁺(人类)树突状细胞通过CCR7依赖性迁移机制,将肿瘤抗原转运至引流淋巴结(dLN),从而启动CD8⁺ T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机制。这一发现为理解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动态调控提供了新视角。

CD103⁺/CD141⁺ DC是肿瘤抗原转运的主导者
研究团队通过多种实验模型(如表达荧光蛋白mCherry的B78ChOVA黑色素瘤模型和自发型PyMTChOVA乳腺癌模型)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CD103⁺ DC是携带抗原至dLN的主要细胞类型。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约10%-15%的dLN中CD103⁺ DC含有肿瘤源性mCherry荧光信号,而其他髓系细胞(如CD11b⁺ DC或巨噬细胞)的抗原携带比例显著较低。此外,通过遗传标记技术(Ubc-CreERT2 mTmG小鼠)证实,CD103⁺ DC的迁移依赖于G蛋白信号通路,且这一过程在自发性肿瘤模型中同样存在,排除了人工注射模型的局限性。

CCR7是抗原转运与T细胞激活的核心调控因子
进一步研究发现,CD103⁺ DC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7,其介导的迁移对肿瘤抗原递呈至关重要。在CCR7缺陷小鼠中,CD103⁺ DC无法有效迁移至dLN,导致肿瘤抗原递呈缺陷和CD8⁺ T细胞激活受阻。通过混合骨髓嵌合体实验,研究者明确证实:CCR7在CD103⁺ DC中的特异性表达(而非其他细胞)是T细胞在dLN中激活的必要条件。此外,使用pH稳定性荧光蛋白ZsGreen的实验表明,CCR7还参与抗原从迁移性DC向淋巴结驻留性APC(如CD8α⁺ DC)的“递送”过程,从而扩大抗原提呈范围。

人类肿瘤中的临床相关性
在人类黑色素瘤中,CD141⁺ DC(相当于小鼠CD103⁺ DC)同样高表达CCR7。通过对临床数据库的分析,研究者发现肿瘤组织中CCR7表达水平与CD8⁺ T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且高CCR7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延长。这一结果提示,CCR7-CD141⁺ DC轴可能是人类肿瘤免疫监测的重要机制,其功能状态可能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

治疗意义与未来方向
该研究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中持续存在的天然免疫激活途径,为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增强CCR7信号(如通过免疫复合物或放疗诱导抗原释放)可能促进DC迁移,从而提升检查点抑制剂(如抗CTLA-4/PD-1)的疗效。此外,针对CD103⁺/CD141⁺ DC的靶向激活或过继性回输,有望成为增强抗肿瘤T细胞应答的新方法。

结论
这项研究阐明了CD103⁺/CD141⁺ DC通过CCR7依赖性机制桥接肿瘤抗原递呈与T细胞激活的分子基础,为开发基于DC的癌症免疫疗法提供了重要线索。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这一通路,以克服肿瘤免疫逃逸并改善临床预后。

产品信息


参考文献
1.Critical Role for CD103+/CD141+ Dendritic Cells Bearing CCR7 for Tumor Antigen Trafficking and Priming of T Cell Immunity in Melanoma.

杭州斯达特 (www.starter-bio.com)志在为全球生命科学行业提供优质的抗体、蛋白、试剂盒等产品及研发服务。依托多个开发平台:重组兔单抗、重组鼠单抗、快速鼠单抗、重组蛋白开发平台(E.coli,CHO,HEK293,InsectCells),已正式通过欧盟98/79/EC认证、ISO9001认证、ISO13485。

本站“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图片文字来自互联网

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微信: nanhu9181 处理,感谢~

相关文章

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合作行为的神经机制差异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合作行为的神经机制差异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根据相互预测理论,社交互动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控制自己行为的系统和另一个预测他人行为的系统;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活动与另一个人的大脑活动相似,这代表他们对共同的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可能相同。随着超扫描技术的发...

利用等离子体处理优化3D打印PEEK植入物的细胞反应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利用等离子体处理优化3D打印PEEK植入物的细胞反应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聚醚醚酮(PEEK)因其出色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牙科和骨科植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如此,PEEK的生物惰性表面限制了其与骨组织的有效结合。传统上,通过涂覆羟基磷灰石(HA)等生物活性材料来提高...

GelMA水凝胶微球用于再生医学研究的相关应用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GelMA水凝胶微球用于再生医学研究的相关应用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通过微流控乳液法、静电微滴等技术制备出的GelMA微球 不仅保留了GelMA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而且可作为单独的细胞培养单元或组装成多孔支架或模拟仿生微环境,进而应用于细胞3D培养、药物递...

纳微快速纳米药物制备系统在制备脂质mRNA-LNP递送载体中的新应用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纳微快速纳米药物制备系统在制备脂质mRNA-LNP递送载体中的新应用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近日,浙江大学刘帅课题组使用 纳微仪器Nanowetech的NWDPS快速纳米药物制备系统制备单组分阳离子脂质mRNA,静脉给药后靶向脾脏T细胞。   NWDPS快速纳米药...

小鼠原代小肠类器官培养实验步骤及应用指南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小鼠原代小肠类器官培养实验步骤及应用指南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应用指南 | 小鼠原代小肠类器官培养实验   #应用指南# 2009 年,Hans Clevers 及其团队利用 Lgr5+ 肠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出了三维小肠类器官结构。这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