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正文内容

γ干扰素 (IFN-γ)的产生、调控、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abiopp4个月前 (05-23)技术11
1. 发现与分类

早在1965年,Wheelock等在PHA刺激的人外周血白细胞培养上清中鉴定出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免疫干扰素"(immune interferon),但在酸性条件下易失活。1973年,Youngert和Salvin从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分离出一种抗原性不同于I型IFN的新型IFN,命名为Ⅱ型IFN;1980年国际委员会正式命名其为干扰素‑γ(IFN‑γ)。随后1981年,Goeddel等成功克隆出IFN‑γ基因,为后续结构与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 产生与调控
2.1 细胞来源

IFN‑γ主要由激活的T细胞(尤其是Th1亚群)和NK细胞分泌。Th1细胞在抗原、PHA或ConA刺激后迅速分泌IFN‑γ,与IL‑2产生呈同步趋势;活化的NK细胞在IL‑12、IL‑15、IL‑18等刺激下也可分泌IFN‑γ。

2.2 基因表达调控

人IFNG基因位于染色体12号,长度约3.4 kb,编码14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小鼠Ifng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编码133个氨基酸的成熟分子。IFNG基因的转录依赖于增强子复合体(enhanceosome)与HMG I(Y)等转录因子的结合,如HMG A1等因子介导染色质构象变化以促进转录活性。

3. 分子结构

成熟的人IFN‑γ单体含六条α螺旋,通过反向交叉形成同源二聚体,分子量约40 kDa,糖基化后可提高稳定性与活性。小鼠IFN‑γ在氨基酸序列上与人仅有约40%同源性,因此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

4. 受体与信号转导
4.1 受体组成

IFN‑γ受体由两条链组成:配体结合链IFNGR1(50 kDa)和信号转导链IFNGR2(90 kDa),分别位于人6号、小鼠10号染色体;每个细胞表面表达100–1000个受体,亲和力KD约10⁻⁹–5×10⁻¹¹ M。

4.2 JAK‑STAT通路

IFN‑γ与IFNGR1/2结合引发受体二聚化,激活受体关联的JAK1/JAK2,后者磷酸化STAT1,并伴随其二聚体转位至细胞核,结合γ‑干扰素活化点(GAS)启动子元件,诱导20余种特异基因表达,包括IP‑10、2‑5A合成酶等。

5. 生物学功能
5.1 抗病毒与抗菌

IFN‑γ可诱导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表达MHCⅡ分子,促进抗原提呈;同时上调iNOS合成,一氧化氮抑制病原体复制;P1激酶抑制病毒蛋白翻译,2‑5A合成酶裂解病毒RNA。

5.2 免疫调节

IFN‑γ上调内皮细胞ICAM‑1,促进巨噬细胞FcγR表达,协同TNF‑α清除微生物;在B细胞中抑制IL‑4诱导的IgE与IgG1产生,但促进IgG2a分泌;与IL‑2协同增强LAK活性并促进T细胞IL‑2R表达。

5.3 肿瘤免疫

IFN‑γ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增强抗原呈递和T细胞募集抑制肿瘤生长,但长期暴露可诱导抗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耐受,如在黑色素瘤中通过JAK突变影响响应,成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和靶向策略研究方向。

6. 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6.1 疾病生物标志物

近期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和Long Covid患者血清IFN‑γ水平升高,可作为诊断与疗效监测指标;在长Covid患者中,IFN‑γ水平与症状缓解高度相关,提示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价值。

6.2 治疗策略

重组人IFN‑γ(Actimmune®)用于慢性肉芽肿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在肿瘤免疫治疗中,IFN‑γ或IFN‑γ相关基因签名已被用作ICIs疗效预测标志物,且正评估联合JAK/STAT抑制剂或增强型IFN‑γ酶工程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随着对IFN‑γ信号耐受机制的深入研究,如细胞内负调节因子SOCS1/3及微环境中IFN‑γ梯度的分布模型,将为优化IFN‑γ基因治疗、设计精准的IFN‑γ调控生物制剂提供新思路。此外,利用病毒蛋白及偏倚激动剂(biased agonist)构建精细调控的IFN‑γ衍生物,有望实现更安全高效的临床干预。

本站“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图片文字来自互联网

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微信: nanhu9181 处理,感谢~

相关文章

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合作行为的神经机制差异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合作行为的神经机制差异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根据相互预测理论,社交互动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控制自己行为的系统和另一个预测他人行为的系统;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活动与另一个人的大脑活动相似,这代表他们对共同的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可能相同。随着超扫描技术的发...

利用等离子体处理优化3D打印PEEK植入物的细胞反应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利用等离子体处理优化3D打印PEEK植入物的细胞反应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聚醚醚酮(PEEK)因其出色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牙科和骨科植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如此,PEEK的生物惰性表面限制了其与骨组织的有效结合。传统上,通过涂覆羟基磷灰石(HA)等生物活性材料来提高...

GelMA水凝胶微球用于再生医学研究的相关应用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GelMA水凝胶微球用于再生医学研究的相关应用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通过微流控乳液法、静电微滴等技术制备出的GelMA微球 不仅保留了GelMA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而且可作为单独的细胞培养单元或组装成多孔支架或模拟仿生微环境,进而应用于细胞3D培养、药物递...

纳微快速纳米药物制备系统在制备脂质mRNA-LNP递送载体中的新应用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纳微快速纳米药物制备系统在制备脂质mRNA-LNP递送载体中的新应用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近日,浙江大学刘帅课题组使用 纳微仪器Nanowetech的NWDPS快速纳米药物制备系统制备单组分阳离子脂质mRNA,静脉给药后靶向脾脏T细胞。   NWDPS快速纳米药...

血管生成实验步骤及常见问题解析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血管生成实验步骤及常见问题解析_abio生物试剂品牌网

血管生成实验怎么做?NEST来胶你!   “1971 年,Judah Folkman 教授提出 “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新生” 理论,认为新血管的形成对于肿瘤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